“一药治数病”不再是传说?“万能药”或将成为现实!

来源: 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4-04-08

□ 冯 妍 科普时报记者 王 春

如果吃一粒药就能治好几种病,那该有多好。这个梦想或许真能实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研究组提出了一种多靶点、多功效药物设计新方法,为复杂精神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3月28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

传统的制药范式注重选择性以避免副作用,通常采用“一分子、一靶点、一种疾病”的策略。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如精神疾病表现出的躁狂、抑郁,还有双向情感障碍,一种药物往往不能覆盖几种症状,因此研发一种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的药物变得至关重要。如何设计这种多靶点、多功效药物,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在汪胜研究员看来,药物和靶点的关系就像钥匙和锁,如果能设计一种如同鲲潜海底、鹏翱天空一样可变的新分子,碰到不同锁芯时,就能以不同的形态结合不同的受体靶点,对受体活性进行调节,这样就能同时缓解疾病的各种不同症状。受此启发,汪胜研究组向这把“万能钥匙”发起挑战,确定了两种不同的“锁芯”。基于多年来对受体结构药理的研究,汪胜研究组发现,血清素受体家族的激动剂配体倾向于采取“舒展向上”的结合状态,而拮抗剂配体则倾向于采取“弯折向下”的结合状态。也就是说,只要能设计出既能“舒展向上”又能“弯折向下”的可变“钥匙”,就能同时打开这两把“锁”。

汪胜研究组搞清楚了“孔”的各种模样,接下来就求助于计算生物学家,用程序找到既能变形又能同时联结两种药物结构的化学“骨架”。血清素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神经递质,几乎影响到大脑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以血清素1A受体和血清素2A受体为蓝本,备选的化合物有220万个,以不同的标准反复筛选, 从中选出了24万多种,24万种里选出了4537种,4537种里选出了296种,296种里选出了10种,10种里选出了2种,2种里选出了1种。

汪胜研究组以血清素1A受体和2A受体为蓝本设计的代表性多靶点分子IHCH—7179,结合血清素2A受体时,IHCH—7179“弯折向下”,潜入深部口袋,抑制此类型受体活性,从而压制精神病患者的躁狂与幻觉症状。相反,结合血清素1A受体,IHCH—7179“舒展向上”,并激活此类型受体,从而起到改善精神病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

这个“220万里挑一”的化合物IHCH—7179果然不负众望。运用模拟精神分裂症和痴呆症的多种临床前动物模型,汪胜研究组发现它既能拮抗血清素2A受体、抑制小鼠精神错乱症状,又能激活血清素1A受体,改善精神分裂症和痴呆症小鼠的认知功能,支撑了多靶点分子的多重功效活性与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徐华强表示,这是全球首次清楚地根据靶标来设计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也是未来结构生物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汪胜透露,利用该方法设计的一款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多靶点药物,目前正在和上海医药开展相关合作,有望下半年进入临床,将结合更多有效靶点把它变成可控的一个分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站凡注明“学会秘书处”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并注明“来源:四川省金属学会”。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站凡注明“来源:XXX(非学会秘书处)”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内容仅供参考,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

关闭
二维码

关注学会
微信公众号

二维码

访问学会
手机版